企业新闻
生产带动科研 科研促进生产
发布时间:2016-12-21
并入ag九游会集团以来,规划设计院一直将科技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力求对集团内部及外部市场提供技术支撑,为建设大型水利设计集团打好基础。目前,规划设计院已成为山东省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等级最高、涵盖类别最广的勘察设计单位。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成果应用是现行经济形势下,抢抓市场机遇,做大做优做强的重要基础,有助于规划设计院加强市场竞争力,提升水利行业影响力,为拓展全国水利业务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近年来,规划设计院多措并举,从明确科研导向、成立科研中心、建设科研团队、积极申报奖项及专利、促进科研成果应用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一、明确科研导向
规划设计院发挥以往的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研究优势,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全省各流域。同时结合开展的市政、供排水等项目,积极拓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市政给排水等领域的研究项目,集中力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多出专利、文章等成果,将研究成果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落脚到实际生产中去,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格局。
二、成立科研中心
为更好发挥科技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引领作用,规划设计院成立了水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设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所、城乡供水及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所。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所主要是延续设计院之前的工作,主要关注范围为流域水循环、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水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防洪减灾技术、流域综合治理战略规划等,服务于山东淮河流域及全省流域治理和管理;城乡供水及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所主要是服务于集团公司发展,主要领域为城乡供水一体化、污水处理厂升级提升及管理运营、污泥处理技术、污水及污泥的资源循环利用、城镇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河道污水处理及生态修复等,逐步从学习和跟踪国内外水务处理技术,转变到形成自有知识产权,为集团公司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建设科研团队
设计院科研团队约有140人组成,专业包括水文水资源、环境工程、给排水、生态水利、农田水利、水利水电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水工结构、资源环境、经济学、工程管理、结构工程等,专业配备齐全;研究生学历约75人,主要来自武汉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在学期间跟随导师开展了一些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科研项目经验,理论知识扎实,能很好地将规划设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转化为科学研究内容,也能将科研成果很好的应用于设计院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去。科研团队结合实际工作中开展的流域综合规划、给排水工程、河网水系连通工程、水库工程、湿地生态净化工程等项目,将实际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创新想法以科研立项的形式展开研究,形成了科研服务于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带动科研的格局。
四、积极申报奖项及专利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规划设计院科研团队积极总结相关研究成果,成功申报山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山东省水利科技进步奖3项。
在承担水利部公益项目的科研项目中,设计院出版专著三部:《南四湖流域水资源供需格局与对策研究》、《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及水量水质调控》、《南四湖健康生命系统维持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申请软件著作权一项:《湖泊流域水资源配置与调控决策支持系统[简称:LWWRM]》;依托项目申请授权专利四项:“分层式土壤水分蒸渗传感器及其安置方法”、“浮筒式地下水埋深速率仪及其测试方法”及“一种用于渗透试验仪的排气装置”、“共轭套筒泵”。
五、促进成果应用
规划设计院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依靠科研带动生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例如在《考虑南水北调的南四湖多水源配置与调控技术研究》中,流域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等成果已充分应用于“山东省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淮河流域片区)”中;在南四湖流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同调控模型和流域多水源宏观配置模型建立的基础,提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用水结构调控策略和多水源分配方案,开发了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的南四湖流域多水源配置与联合调控管理平台。上述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山东省淮河流域水利管理局在淮河流域的日常管理、水利工程设计中,新增产值约4050万元。(聂安迪供稿)